848 字
4 分钟
关于我的微型计算机使用历程
硬件
初期设备(初三)
- 台式机配置:AMD R5-2600 + RX580 + 1TB机械硬盘 + 256GB固态 + 16GB DDR4
- 备注:2025年已损坏
- 意义:硬件知识的原始积累从这里开始
大一设备购入
国庆节采购
- 笔记本:ThinkBook 14 + Intel酷睿版 + 32GB内存(5999¥)
- 存储:2TB硬盘(爱国者P3500,550¥)(2023年固态价格是真的便宜啊)
后续升级
- 雷电显卡坞:865¥
- 显卡:七彩虹豪华版战斧 RTX4060(2333¥)
- 显示器:KTC 2K 100Hz办公屏(679¥)
显卡更换
- 新显卡:魔龙 RTX4070 Super(4750¥,从研究生学长处购得)
- 问题:更换后偶发黑屏的概率变得更高了(原本4060大概就一月一次),虽频率不高但影响使用体验
台式机组装(大一暑假)
- 配置:AMD R7-7500F + 技嘉B650M电竞雕主板 + KIOXIA SD10 2TB SSD
- 问题:板U套餐无法点亮,卡CPU灯,后确认为主板故障,更换新主板
- 存储扩展:将两个2TB固态硬盘安装进台式机
- 容量统计:笔记本512GB + 台式机2+2TB
大二设备升级
大二下学期
- 存储扩展:8TB机械硬盘(希捷酷狼,900¥)安装至台式机,用于数据存储
暑假升级(7月)
- 笔记本扩容:KIOXIA SD10 2TB SSD(解决512GB空间不足问题)
- 网络发现:家中获得公网IPv6地址
暑假升级(8月)
- 家庭服务器:机械革命小主机(32GB + 1TB,双2.5G网口,2333¥)
- 网络设备:
- 4口2.5G交换机(接入层)
- 8G POE网管2.5G交换机(汇聚层)
- 实现与小主机的链路聚合
大三设备补充
- 移动硬盘需求:二手KIOXIA SD10 1TB(再次体现对KIOXIA SD10的喜爱)
系统
大一系统尝试
大一上学期
- 首次Linux体验:在电脑上安装Ubuntu双系统
- 问题:缺乏Linux实际需求,仅会基础命令(sudo apt update)
- 游戏兼容性:Steam中大量游戏不支持(实际是未开启Proton)
- 结果:Linux系统长期闲置,后续重装系统时删除
大一下学期
- 云服务器:阿里云2H2G服务器(99¥/年)
- 系统演变:Windows Server → Ubuntu
- 用途:部署聊天机器人
暑假进展(7月)
- 域名购买及ICP备案
大二系统演进
大二上学期
- 动机:对Windows 11内存占用和续航表现不满
- 行动:笔记本刷入Linux Mint(Ubuntu的衍生发行版)
大二下学期
- 学习积累:通过笔记本Linux物理机和云服务器部署经验,逐步熟悉Linux基本操作
- 系统更换:
- 笔记本:Linux Mint → Fedora (GNOME)
- 台式机:Windows → Arch Linux (KDE)
- 第一次安装Arch:从傍晚开始到次日中午结束,踩遍了各种坑
- 笔记本:Fedora → Arch Linux (GNOME)
- 换系统原因:对Fedora包管理器’dnf’名称的个人偏好问题
当前状态
- 主要使用设备:两台电脑均运行Arch Linux
- 台式机:KDE桌面环境
- 笔记本:GNOME桌面环境
大二暑假系统优化
7月
- 备案处理:公安联网备案 + 腾讯云接入备案
8月
- 笔记本重装:Omarchy(基于Arch的Hyprland安装脚本,功能不仅限于安装)
- 小主机配置:安装PVE(Debian 13 + OpenWRT)
网络发现
- 光猫桥接后发现运营商开通了IPv6的80和443端口
- 影响:必须部署网页服务
关于我的微型计算机使用历程
https://mizuki.mysqil.com/posts/关于我的微型计算机使用历程/